Solana Lily的演讲
148 2025-04-06
作者:Bradley Peak,CoinTelegraph;编译:陶朱,金色财经
去中心化涉及将控制权和决策权分散到整个网络,而不是由单一机构控制。
与由一个实体控制一切的中心化系统不同,去中心化的区块链将数据分发给参与者(节点)。每个节点都持有账本副本,确保透明度并降低操纵或系统故障的风险。
在区块链中,去中心化网络具有显著的优势:
安全性:去中心化减少了与中心攻击点相关的漏洞。没有单一控制实体,恶意行为者会发现破坏网络更具挑战性。
透明度:所有交易都记录在所有参与者可访问的公共账本上,通过透明度培养信任。这种开放性确保没有任何单一实体可以在没有达成共识的情况下操纵数据。
容错性:去中心化网络对故障更具弹性。跨多个节点的数据分布确保即使某些节点发生故障,系统仍可正常运行。
因此,去中心化是好的,但它不是固定状态。它更像是一个频谱,随着网络参与、治理结构和共识机制的发展而不断变化。
是的,有一个衡量标准。它被称为中本系数。
中本聪系数是用于量化区块链网络去中心化程度的指标。它表示需要合谋破坏或损害网络正常运行的独立实体(例如验证者、矿工或节点运营商)的最小数量。
这一概念由前 Coinbase 首席技术官 Balaji Srinivasan 于 2017 年提出,以比特币的创造者中本聪的名字命名。
中本聪系数越高,区块链网络的去中心化程度和安全性就越高。在这样的网络中,控制权在参与者之间分布得更广泛,任何小团体操纵或攻击系统都更具挑战性。相反,中本聪系数越低,表明拥有重大控制权的实体越少,这增加了中心化和潜在漏洞的风险。
例如,中本聪系数为 1 的区块链将高度集中,因为单个实体可以控制网络。相比之下,系数为 10 的网络需要至少 10 个独立实体合谋施加控制,这反映了更加分散和安全的结构。
计算该系数涉及几个关键步骤:
识别关键实体:首先,确定网络中的主要参与者,例如矿池、验证者、节点运营商或利益相关者。这些实体在维护网络的运营和安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评估每个实体的控制权:接下来,评估每个已识别实体对网络资源的控制程度。例如,在比特币等工作量证明 (PoW) 区块链中,这涉及分析矿池之间的哈希率分布。在权益证明 (PoS) 系统中,它需要检查验证者之间的权益分布。
求和以确定 51% 的阈值:在评估各个控制权后,根据实体的影响力从高到低对其进行排序。然后,将它们的控制百分比累加,直到总数超过 51%。达到此阈值所需的实体数量代表 Nakamoto 系数。
考虑一个具有以下采矿池分布的 PoW 区块链:
采矿池 A:25%(占总哈希率)
采矿池 B:20%
采矿池 C:15%
采矿池 D:10%
其他:30%
要确定中本聪系数:
从矿池 A(25%)开始。
添加矿池 B(25% 20% = 45%)。
添加矿池 C(45% 15% = 60%)。
在这种情况下,矿池 A、B 和 C 的总哈希率达到 60%,超过了 51% 的阈值。因此,中本聪系数为 3,表明这三个实体之间的勾结可能会损害网络的完整性。
虽然中本聪系数是评估区块链去中心化程度的重要指标,但它也存在一些需要仔细考虑的局限性。
例如:
中本聪系数提供了去中心化的一个静态快照,反映了在特定时间点破坏网络所需的最小实体数量。
但是,区块链网络是动态的,参与者的角色和影响力会因质押、挖矿权力转移或节点参与变化等因素而发生变化。因此,该系数可能无法准确捕捉这些时间波动,从而可能导致过时或误导性的评估。
该指标通常侧重于特定子系统,例如验证器或挖矿池,可能会忽略去中心化的其他关键方面。客户端软件多样性、节点的地理分布和代币所有权集中度等因素也会显著影响网络的去中心化和安全性。
仅依赖中本聪系数可能会导致评估不完整。
不同的区块链网络采用各种共识机制,每种机制对去中心化的影响都不同。中本聪系数可能并不统一适用于这些不同的系统,因此需要量身定制的方法才能准确测量。
外部因素,包括监管行动、技术进步或市场动态,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影响去中心化。例如,特定地区的监管政策可能会影响节点或采矿设施的运行,从而改变网络的去中心化格局。
中本聪系数可能无法解释此类外部因素,从而限制了其全面性。
总而言之,中本聪系数可用于评估区块链去中心化的某些方面。它应该与其他指标和定性评估一起使用,以全面了解网络的去中心化和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