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密市场宏观研报:加密ETF机构入场潮来
113 2025-02-20
2 月 12 日,首个基于 BitVM 范式构建的比特币二层解决方案Bitlayer邀请到 ABCDE 投研合伙人老白、Web3Caff 资深研究员五月、链捕手 BD 负责人 raychief.eth、开发者 WongSSH 和北大区块链协会副主席 CH999.eth,以《Bitlayer Finality Bridge: 基于BitVM的信任最小化比特币桥之路》为主题进行了一场关于比特币扩容、BTCFI 和未来机遇的深入对谈。
本次 Space 讨论的话题包括:
比特币价格波动与 2025 年比特币生态预判,以及重点赛道与机会分享
关于比特币 L2 的不同方案探讨,尤其是安全性和扩展性权衡分析
BitVM 技术范式:BTC 桥分类与 BitVM 桥落地进展
比特币 L2 发展趋势与市场机会。
对本次 Space 感兴趣的用户可查看回放:https://x.com/BitlayerCN/status/1889644298108387839。以下是经过整理后的对话内容,略有删改,供读者参考。
raychief.eth:大家好,我是本次 Twitter Space 活动的主持人 Ray。今天是中国农历的元宵佳节,首先祝大家元宵节快乐,感谢大家在这样一个美好的日子参加我们的 Twitter Space 活动,我们今天的主题是探讨基于BitVM的信任最小化比特币桥之路。非常荣幸给大家介绍今天的嘉宾,参与本次分享的嘉宾包括 Bitlayer 的联合创始人 Kevin He、ABCDE 投研合伙人老白老师,Web3Caff 的研究员五月老师,开发者同学 WongSSH,以及北大链协的副主席 CH999。请各位老师依次开麦自我一下介绍,谢谢。
Kevin:首先感谢主持人,也祝大家元宵节快乐。我是 Bitlayer 的联合创始人 Kevin,我们致力于在比特币上实现 BitVM,目前有好消息分享给大家,谢谢。
老白:大家好,我是 ABCDE 的投研合伙人老白。ABCDE 是在比特币生态投资比较积极的基金,除了 Bitlayer 之外,还有 Solv、Unisat、Babylon 和 Lombard 等项目都是我们在比特币生态的布局。BMAN 和杜总都是 Crypto OG,我们对于整个比特币生态持相对乐观和看好的态度。感谢大家。
五月:大家好,我是 Web3Caff 的研究员五月。我主要研究 L2 的扩容以及公链生态研究,最近我关注链抽象和 AI Agent 两个领域,很高兴今天和大家交流,探讨比特币生态的最新进展。
WongSSH:大家好,我是 WongSSH。我自己是 Solidity 工程师,在2024 年下半年学习了Taproot 和闪电网络的知识,也一直在关注 BTC L2 生态,目前主要关注 DeFi 领域以及以太坊链底层的进展。谢谢大家。
CH999:大家好,我是北大区块链协会的副主席 CH,也是 Talkchain 的研究员。我们会做研报输出,以及把研报分析做成视频在 YouTube 发布。我个人对链上应用产品研究较多,在 DeFi 领域有一定的经验。感谢各位。
raychief.eth:非常感谢各位嘉宾的精彩开场。我是来自 ChainCatcher 和 RootData 的 Ray,作为活动主持人,我希望提出一些问题来引导讨论。最近比特币价格经历了较大的波动,回调和反弹,各位嘉宾对于比特币 2025 年的表现和整个 BTC 生态的发展有何观点或布局?大家也可以谈谈自己正在关注的赛道和机会。
Kevin:从技术角度来看,经过过去一年的发展后,之前完成融资的项目在方向或许诺已经有所落地。比如我们推动的 BitVM 在一年后终于取得了较好的进展。我觉得过去一年很多业务模式也跑了出来,包括比特币的各种资管需求,实际上也有了实打实地落地。
对于Bitlayer 来说,我们的战略是通过实现 BitVM 这样的技术来确保 BTCFI 发生在去中心化的世界里。重点就是解决 BTC 持币人的资管需求,包括获取收益、风险管理、获取流动性和其他投资需求。这些在链下已经存在,我们想要做的就是通过最新一代的安全扩展技术让它在链上发生。谢谢。
raychief.eth:谢谢 Kevin 总,确实让链下技术在链上发生也是整个比特币生态的一个初心。接下来想问问各位对于2025年的比特币有什么看法,从老白老师开始。
老白:说实话最近我主要在看AI,因为在10、11、12月这三个月,AI Agent这个赛道占据了主导。1 月份这个赛道有点被创和整个熊市摧毁了一下。但 AI 目前来说还是最大的赛道。对于 BTC,刚刚已经提到我们 portfolio 里已经投资了很多项目,所以 2025 年我们对 BTC 生态的观点更多是观察和等待。
我个人可能会主要关注三条线。一个是 Solv 为代表的 BTCFI,这可能跟美股的 BTC ETF 和 TradeFi,即传统和链上的结合作为一个大的方向。第二个方向是以 Bitlayer 为代表的 BitVM 的链上技术,看看能否刺激比特币链上的 transaction。因为从长远来看,BTC 不可能完全在不断地减半后维持这样的安全成本,或者说安全预算。关于如何激活链上的 transaction,我们做了无数的尝试,包括之前的大区块,包括去年的 Ordinals、符文、铭文等等。目前来看,第三次尝试可能是BitVM,从比特币的百年大计长远观点来看,这是必须要关注的。
最后一条线 Taproot Assets,之前一直有关注 Taproot 和 RGB,但后者目前的进度依然非常缓慢,反而是 UTXO Stack 的 RGB++做得相对快了很多。最近 Tether 决定用 Taproot Assets 发行 USDT,这对于 Taproot Assets 本身也是一个比较大的利好。综上,我个人或者说 ABCDE 目前就是关注 BitVM、Taproot Assets,以及 BTCFI 这三个比特币的大方向。
五月:从政策监管角度来看,我们可以发现比特币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已从小众投资标的上升为国家层面的储备资产。各国监管政策逐步完善,尤其在合规性方面。2025 年比特币可能面临更严格的监管,这也意味着它将变得更加主流。监管的清晰性有助于消除市场的不确定性,吸引更多机构参与。比特币价格也会更稳定。
接下来,我们讨论市场生态方面的事情。2025 年比特币不仅是价值存储资产,随着 BTCFI 的加速,比特币将逐渐转型为金融工具。去中心化平台的兴起推动了流动性和高效的金融工具,使比特币不仅用于价值存储,尤其在借贷等领域。随着合规化进程加快,收益型衍生品将大大丰富比特币的金融生态。比特币市值占 Web3 币圈的半壁江山,如果能解放其流动性,我看好未来赛道的发展。
WongSSH:我从 2024 年开始关注比特币生态,当时有各种技术方案,我认为 BitVM 是一个非常好的方案。但由于一段时间没有关注,最近我又看了 BitVM,发现 BitVM 相比于之前有了很大进步。之前我曾一度认为 BitVM 是无法实现的,但到了 BitVM2 版本开始有了真正的实现。
我认为比特币生态在 2025 年还会有一轮发展。因为 2024年很多技术方案在我看来在技术上没有很高的高度。我个人更看重比特币的跨链桥,当然还有一个方向是比特币 CDP,他们可以释放比特币的流动性,比如构建一个真正链上的微策略,可以通过比特币作为抵押品去接触更多稳定币,印稳定币,然后用稳定币继续购买比特币,实现用稳定币给比特币加杠杆的策略。这是我的观点。
CH999:大家好,之前我参与比特币生态挺多,但最近不太参与,因为在牛市中锁定流动性过久不是明智之举。所以我个人策略是使用 BTC 进行期权操作。对于整个比特币生态,我个人持观望态度,因为比特币牛市并不等同于比特币生态的牛市,两者目前还没有形成强绑定状态。
比特币生态包括二层网络及其他应用能否最终落实,还是只是一个泡沫,这需要看链上数据,是否有真实应用、真实收益和真实用户。我们希望看到比以太坊、Solana 更创新或不同的应用体系,比特币生态能否出现有代表性的应用,吸引更多用户,这是我个人更加关注的点。如果没有真正的爆发性应用出现,我可能会保持观望态度,因为在这轮周期中,市场似乎没有为去中心化概念买单。当然安全很重要,但安全似乎不再是这轮周期的主旋律。比如我们可以看到 Solana 的崛起,它比以太坊更不中心化;以 Hybrid Liquid 为例,它被调侃为单机链,但能吸引更多用户和赚取更多费用收入。所以对我个人来说,会更期待比特币生态之后能打出除去中心化、更安全之外的其他牌,这样才能盘活整个生态,让我从观望态度转向更看好的态度。这是我目前的观点,谢谢。
raychief.eth:确实,比特币生态的安全性是其扩张的基础。接下来,各位嘉宾对于比特币扩容的看法,特别是在安全性和扩展性之间的关系。目前已经上线的比特币 Layer 2 解决方案包括侧链、RGB、闪电网络,以及我们今天讨论的 BitVM。请各位嘉宾分享你们对这些不同方案潜力的看法,以及你们对未来发展方向的选择。比如从投资人的角度,你们是如何评估这些方案的优劣。谢谢。
Kevin:我想先回应一下之前嘉宾的观点。让我们先看一下观察到的一些现象,市场对 WBTC 的 FUD,包括 MakerDAO、Coinbase 的移除等事件说明市场对安全性、BTC 底层包装手段的担忧仍然存在,市场对更安全、更可信赖的比特币包装解决方案还是有需求。BitVM 的第一个落地就是解决这一问题。
另一个现象是,在这轮市场与比特币相关协议里,链上质押的 BTC 数量显著增加,包括许多以前未曾在链上质押的比特币。无论是原生的比特币还是 Yield 协议中的比特币,加起来可能接近 10 万个。这些比特币出现在链上是一个趋势。以前用户将 BTC 放在冷钱包一方面是因为没有使用场景,另一方面也因为人们不太想通过KYC的方式将比特币存放在交易所。但现在,一些协议允许用户在链上质押比特币以获得一部分收益。从与大户的沟通来看,让其将之前在冷钱包的持仓从 10% 换成 5% 是能够被接受的。
结合这两点,我们认为能够解决基础安全问题的前提下,给用户一部分收益,我们有希望激活这部分比特币并放到链上。同时,我们在这一轮市场中也看到了新买家入场。华尔街这些持仓本质上是把 BTC 当做一个大众商品来看待的,他们有非常强的获取收益的冲动。包括我们的投资方富兰克林在内的客户中,微策略也是其中之一,无论是在链上还是链下,他们都有寻求收益的强烈需求。基于这样的用户需求,我们认为比特币生态在接下来的一年中将有良好的表现。
关于比特币扩容的安全性与扩展性的关系,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围绕比特币,它的安全性和应用场景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例如,你可以选择拥有丰富的应用场景的侧链,或者只能进行简单转账应用,如闪电网络或 Taproot Assets。这里存在一个trade off:要么你觉得很安全但功能有限,要么你拥有足够的应用场景但安全性存疑。我们想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结合这两个特性,或者说 BitVM 怎么Combine 这两个特性,让它既能无需信任(trustless)或最小化信任(trust-minimized),又能支持编程(programmable)。这一点非常关键。我们也可以看到,比特币社区中有许多扩容方案,我刚从 Satoshi roundtable 回来,这个问题也是百家争鸣。
从一个开发者或用户的角度看,我认为任何链或方案的好处都必须让用户或开发者能够感知。如果感知不到,那么可能就是白费功夫,或者说投入不对称的资源。例如,随着用户规模的扩大,大家对去中心化的坚持可能不再那么强烈,这导致像 Solana 这样的高性能链受到追捧。因此,我得出的结论是,无论是进行扩容还是其他任何事情,都必须让用户和开发者能够感知到,这一点非常关键。
我们再来看,在众多的扩容方案中,我们需要了解用户和开发者真正需要什么。开发者希望他们的现有工作,无论是在 SVM 还是 EVM 上的东西都能无缝迁移,并且无限迁移到新的基础库和安全实践中。如果需要开发者学习一个新模型,那还需要提前告知有何好处,这样他们才愿意投入时间去学习这个新模型。
在当前这个百链争鸣的时代,与 2010 年只要开发出产品就会有人使用已经完全不同。在这个周期中,很明显,大家追求的是财富效应,搞技术或者说技术很难让大家感知。基于这些观察和结论,我们从一开始就选择了 BitVM 这条路线,因为它对开发者最为友好,它仅作为一个验证组件,困难的事情交给我们这些实现 BitVM 的团队实现。
这种友好的做法意味着应用可以兼容任意的虚拟机,理论上可以支持任意的 VM,包括 EVM 和 SVM,这对开发者来说非常友好。对于用户而言,这意味着他们有了更安全的手段和收益机会,自然也就更愿意将资金投入到链上。
最后,总结一下,当前确实存在安全性和应用场景之间的 trade off,BitVM 就是为了解决这种 trade off,我们一开始就认为,BitVM 能够在让用户和开发者都能感知的前提下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这也是我们选择这条路线的原因。
老白:我这边从投资机会角度分享一下。我们最开始投 Merlin 是一个短期扩容方案的押注,因为 Merlin 类似 Polygon,说白了它就单纯是一个侧链,但它是 EVM,所以非常容易迁移和扩展,这是当时的短期解决方案。Taproot Assets,以及 RGB 和 RGB++,我们认为是更 Bitcoin native 的解决方案,可能需要比 BitVM 更长的时间去做验证或市场PMF探索,所以我们投了 UTXO Stack,也是基于 RGB++,是在这个超长期比特币解决方案上做的布局。中期布局的核心在于探索或押注在于 Solv 和 Bitlayer。Solv 主要在 BTCFI 领域,我们对Bitlayer还没有 100% 确定得准。
回应 Kevin 的说法,我们需要一个更好的 WBTC,或者说利用 BitVM 技术构建一个桥梁,安全地将BTC桥接到其他地方,无论是 Web2 还是 Web3 的各个链。这可以基于 BitVM 技术,还是说我们应该模仿以太坊和 Solana,基于BitVM 做一个纯粹的扩容方案,让一条链或者说L2运行起来,支持借贷、Dex、稳定币等各种 DApp,然后单纯利用比特币Layer 1的安全性。说实话,我到现在都还没有 100% 判断得准,只能说走一步看一步。但不管哪条路径,BitVM 技术都是最值得深入探索的大方向,因为不管哪一条路径,你都需要这么一个BitVM的方式保证安全性,或者说给予用户信心去上面跑应用生态,或者说单纯将 BTC 包装成 XXBTC 并桥接到其他地方。这是我从投资机构的角度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五月:我想强调一下刚才 Kevin 总说的安全性问题。在 BTC 领域,最初出现了很多 EVM 侧链解决方案,它们实质上是 EVM 链通过跨链桥去解锁比特币的流动性。我个人看法是,这种模式在安全性方面存在明显问题,相较于我们之前讨论的 BitVM,显得较为脆弱。我认为 BTCFI 的重要性超过了 BTC L2。BTC L2 需要首先解决安全性问题,只有解决了安全性问题,才能吸引更多资金,使得 BTC 在 Web3 领域占据半壁江山的资产得以在链上增值,这一点至关重要。尽管一些 EVM 侧链项目生态发展迅速,但它们的生命周期可能较短。从长远来看,我们需要在安全和生态之间寻求平衡,这是我想强调的问题。
WongSSH: 作为开发者,我最初看到比特币的一些 EVM 策略扩容方案时,当时在看他们的文档时,发现这些方案在安全方面没有非常好的解决方案,所以也没有去参与任何比特币 EVM 侧链项目。RGB++和闪电网络是我之前研究过的内容。当时我正在研究 Taproot,因此也顺带了解了这些技术。从开发者的角度来看,这些理论非常复杂,且包含大量我不熟悉的术语,由于我当时主要做EVM智能合约开发,所以对 UTXO 系统并不是特别熟悉,所以我当时补了大量的课,以便更好地理解 RGB++和闪电网络。
我感觉它们相比于以太坊基金会的开发更加固化,没有非常激进的创新,很多甚至没有一个 credit star,只能看到它的理论,如果自己要跑一些东西,并没有一个非常好的开发框架让我去做这些事情。对于 BitVM,我最初接触到的是 BitVM0,发现其非常复杂,我花费了很长时间研究 BitVM0 的各种类型设计,最终仍未完全看懂。后来再看的时候就是 BitVM2 了。相比 BitVM0,我至少能够看懂很多了,也有可能是因为我对 UTXO 更加了解了。所以对于 BitVM2 来说,我感觉它开始具有实际应用的可能性。再后来,了解到 Bitlayer 团队在博客中宣布他们已经解决了 BitVM2 中的大部分技术问题,在我看来 BitVM2 就成为一个更有趣的方向。以上是我作为开发者的观察和体会。
CH999:一开始我们看比特币生态所谓的 L2 的时候,会觉得它是一个容易做成的产品,用多签钱包做成公链,快速吸引开发者在上面做交易所、借贷协议等,但它的生命周期注定比较短。毕竟要服务于比特币的用户,大家肯定还是很看重安全,但如果仅仅是用多签钱包所做的一条公链的话,安全性不足够。这充分必要条件不足够的话,那它就比较难走得更加长远。我非常认同刚才有一位嘉宾所说的 RGB 和 BitVM,这两者就是 RGB,它可能研发周期会更加长,如果投注 RGB 的话是对于长期比特币生态的一个投注,近期也确实看见了 BitVM 技术上有更多的突破。这两个我都是觉得是更加成熟且安全的比特币生态的解决方案,BitVM 目前的开发进度是比较令人期待的,这是我个人对于这些不同技术方案的理解。谢谢。
raychief.eth: 刚才嘉宾们讨论了很多关于 BitVM 的一些细节和展望,那我们下一个问题继续围绕 BitVM 话题。包括我们的听众在内,所有嘉宾应该都会非常关注 BitVM 技术范式,大家可以开麦去聊一下自己是怎么看待 BitVM 和落地应用的前景,以及它为能够为整个行业带来哪些变化。我们还是从 Kevin 总开始。
Kevin:在决定投身做 Bitlayer 项目之前,我们一直在帮 ABCDE 看项目,当时我们就想如果在比特币上构建一个二层网络,按照我们这几年在L2的经验,核心是在链下进行的计算或状态转移需要在链上得到验证。理论上,无论在哪一层或哪个主链上获得验证,并驱动相应的动作,比如Slash或紧急模式下的赎回这种逃生舱模式,都意味着该链理论上继承了母链的安全性。这一模型已被广泛理解并经过时间检验。
基于这样的理念,我们寻找在比特币上实现验证的可能性。一开始的确没有方案,幸运的是,在2023年10月左右,我们注意到了 Robin Linus 的论文,他们的白皮书提出了一种在比特币上实现欺诈证明或者OP的方式,本质上是一种验证手段。
我们认为其最大的价值在于几个方面:首先,它无需分叉,这是最重要的特点。如果需要分叉,那么实现这一目标将遥遥无期,大量基于这些操作码的协议很难落地。一开始我可能会比较乐观,按照历史经验比特币分叉升级的时间也快到了,但一年过去了,我自己也做了 Research 发表在社区里,发现事情并不乐观。于是我们最初的判断——无分叉特性的重要性——是正确的。OP 模型或在比特币上实现欺诈证明的模型非常清晰,易于理解。由于大家已经受过多年的教育,不需要重新理解什么是 rollup、OP、Validity Proof 等概念,这对于开发者和用户教育来说也相对容易。这是我们选择这个方向的一个重要原因。
接下来,我们考虑它能带来哪些变化。由于它是一种在比特币上无分叉实现验证的手段,理论上链下进行的任何计算都可以得到验证。第一个是我们讨论的桥,无论是如今还是出金,尤其是出金时需要验证是否有资格或者能力在一层上重新获得资金。用户的资金在进入时已经被存放在某个地址里,那么这个地址为什么有权限在用户出金时将资金给到用户,以及还剩余多少资金?合法性也是需要验证的。刚才提到的 BitVM 就是要在这个场景中落地。
再深入一层,既然它能进行验证,那么二层网络或者链上计算理论上也是可以验证的。也就是说,二层网络中执行的状态转移可以通过BitVM框架在比特币上进行挑战性的 Fraud Proof 验证。这样,二层网络就能以这种方式获得类似于OP的相对以太坊的安全性。这是第二个应用场景。
第三类是一些更原生或明确的应用协议,如 staking、lending、稳定币CDP等,这些都会受益于这个验证能力。例如,在staking中,链下发生的slash行为可以在链上得到验证并触发相应的slash。同样,lending、爆仓等行为也可以在链上得到验证并触发相应的动作。BitVM的落地将为这些原生协议带来新的机会。基于这些原生协议的二层网络和桥接的安全性提升,我相信将会有更多容量的BTC从中心化交易所或链下转移到链上,这是非常值得期待,谢谢。
老白:我不是做纯技术的,对 BitVM 的了解不如Kevin深入。从投资人角度看,BitVM 有点像以太坊最初提出ZK rollup的感觉,它要实现一个完全的trustless,这本质上和以太坊的ZK rollup类似,因为OP算是一个临时方案,而ZK之后,大家就完全可以验证,就变成fully trustless。当有了fully trustless的环境之后,你到底想在上面做什么?或者说今天有些东西因为trust原因我们无法做,或者无法大规模做,从这个大方向去理解这件事就可以。
刚才我也说过,BitVM算是比特币链上的第三次尝试,大概率可能是最后一次尝试,继大区块失败、链上发资产也失败的前提是,现在的第三次尝试大概率是最后一次对链上transaction的刺激尝试。我在想,如果BitVM也失败了,我们还有什么手段?不管是技术上还是其他思路和方向,我暂时个人想不出来。
我们可以把铭文、符文理解成以太坊的一键发币,一条公链基本上最常见的两件事就是发资产和扩容。BitVM算是一个扩容加trustless的方式,铭文和符文算是发资产。发资产经过一年的炒作后,大家已经对它脱敏了。但到最后可能会有听众觉得比特币什么都不需要,就单纯做比特币,做它的数字黄金就好。但如果从20年或50年后的观点看,如果没有区块奖励了,我们的比特币到底怎么办?总不可能还指望矿工用爱发电,无区块奖励或每个区块只有零点零几个比特币的时候,还去全网构建这么大的算力保证比特币的安全性。到那个时候如果不是BitVM,或者基于BitVM的应用或其他东西来保证链上的矿工手续费,由这些 transaction 触发的矿工手续费,那到底应该是什么东西来保证比特币的这些费用?说白了就是谁来买单,谁来给矿工交钱去维持比特币的安全性。除了把比特币转成POS这一条路之外,我目前只能看到BitVM这一个思路和方向。应用可能不一定是我们现在想象的应用,但它的必然性反而是一个更加值得考虑的问题。
raychief.eth:老白老师的观点比较高屋建瓴,甚至可以去展望一下未来比特币不断地减半后,可能区块奖励降到只有几个聪的时候,那个时候整个比特币生态怎么办?链上的矿工怎么办?BitVM可能也是一个非常可以理解为是终局之战。那如果是更深从技术和技术角度来讲的话,那几位开发者有什么观点?
五月:BitVM的一个落地场景就是去信任的跨链桥。我们可以试想一下,因为现在DeFi做主导地位的还是ETH。如果有BitVM桥,我们是不是可以把比特币的流动性可能成为一个新的DeFi发展路径的核心,让比特币能够成为DeFi的主导地位,减少人们对WBTC等中心化衍生品的依赖。这是我认为BitVM比较实际的落地场景,未来能激活BTCFI。
WongSSH: 作为开发者,我很早的时候也读到了BitVM0的一些paper和解析文章,当时觉得它有些过于复杂,很难认为它能成为现实,之后我没有一直关注BitVM。最近看到了BitVM2,它相比于BitVM0简化了,我大概能看懂它的整体运行原理。相比于BitVM0,它更多是关于具体实现,而非告诉开发者一个预期,然后让大家去实现。目前感觉BitVM2可能即将进入现实,我认为它未来可能会给这个行业带来很大的变化。
raychief.eth:我们要期待这种变化,并拥抱这种变化。大家都提到了桥,我们下一个问题要邀请Kevin总这边给大家简要介绍一下基于BitVM的Finality Bridge,以及它和市面上的一些BTC桥相比有哪些优势或者亮点。
Kevin: 简单来讲,我们是将BitVM在桥场景上第一个落地。在做之前我们也有一些思考,首先比特币包装确实存在市场痛点,第二个是它的模型,刚才有位嘉宾提到了,桥作为一个比较好的落地场景,成为第一个milestone是非常合适的,因为我们也和社区一起推动这个方向落地。现在我们的产品测试网已经上线一个多月,预计主网也会在近一两个月内上线。
我们认为,截至目前,比特币包装或桥接技术已经发展至第三代。前两代技术主要基于用户对大多数节点或多数控制者的信任模型。第三代技术,即我们目前所采用的基于BitVM的模型,其核心在于仅需少数人的信任,具体来说,只需其中一个operator保持诚实,这一点是其与前两代技术的重要区别。
具体来说,第一代技术包括常见的MPC和中心化托管手段,其中的代表是WBTC。第二代技术出现在2021年左右,以tBDC为代表,采用POS网络来决定比特币一层的多签行为的方式,最终仍需依赖于网络共识。无论是通过阈值签名还是聚合签名,本质都是建立在多数安全、多数诚实的基础上,即需要信任POS网络中大部分节点或大部分staking token都是诚实的基本假设。
第三代技术是我们目前在做的BitVM落地,采用了fraud proof或挑战模型,只要有一个诚实的操作者,整个桥系统就能保障安全性和活性,因此,从安全性和模型上来看,第三代技术实现了质的飞跃。这是BitVM桥相较于以往方案的主要区别。
我们还注意到,致力于BitVM落地的团队有若干个,我们在差异化方面也做了很多工作。包括我们作为BitVM的核心贡献者,提供了大量组件。此外,我们在工程落地、产品用户体验以及资金效率方面也投入了大量工作。一个产品从白皮书到最终产品化落地的过程中,存在很大的gap,这涉及到流动性效率问题、多链扩展的友好性以及对散户的友好性问题,这些都是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我们的差异化和亮点。谢谢。
raychief.eth:谢谢Kevin总,接下来大家可以开麦畅谈一下未来是怎样看待L2和比特币发展趋势,以及有哪些机会可以关注。
CH999:我对以太坊L2的参与程度较深,但目前感到有些迷茫。我认为这是以太坊L2和比特币L2共同面临的问题。当前市场的问题是基建过多而应用不足,有很多公链,却公链是一座空城,缺乏用户。至于对比特币生态的期待,我觉得至少要能够把以太坊生态或者Solana生态当中已经成熟的模式把它充分的给发挥出来,然后发挥后发优势。例如,比特币生态能否出现类似Ethena成功的仿盘,能否出现类似Pendle的利率交换协议?因为在比特币生态中,收益率是大家非常关注的点,利率交换协议这类DeFi产品对用户、大户巨鲸机构都有需求。
除此之外,我很期待比特币L2能有更多的创新,而不是简单照搬 DeFi 的"三件套",没有太大意义。除了刚才提到的两个项目,我很期待比特币生态能否出现更多的DeFi创新。如果有的话,我会格外关注。
五月:我认为以太坊L2和比特币2在生态文化上存在差异。以太坊L2生态比较繁荣,已经有几十条,有代表性的是 Arbitrum 和 Optimism,开发者社区活跃,资本背景强,项目迭代速度快。比特币L2相对保守,因为比特币社区文化注重安全性,主网协议改动谨慎,例如 OP_CAT 至今未通过,导致比特币L2发展相对缓慢。这是两者在文化和生态上的差异。随着比特币 L2 借鉴以太坊 L2 经验,速度也在提升。未来重点关注方向的话,随着比特币逐渐成为主流投资标的,比特币金融化推进,机构级产品如合规稳定币、收益型衍生品将成为激活BTCFI的关键。
Kevin:我再补充一下,作为公链团队的创始人,我们每天都在深入思考 BTC L2 的发展方向。我们可以从观察到的现象出发,探讨 BTC L2 的使命及其实现路径。在这个周期内,我们观察到 Crypto 用户规模进一步扩大,无论是散户还是机构客户。在这样的情况下,用户对比特币的原教旨要求其实是相对弱化了,因为去中心化不是一个绝对性的描述,它是一个很模糊的或者说普世的描述,不同人对去中心化的诉求不一样,不同应用对去中心化的特性要求也不一样。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这个周期里 Solana 为代表的高性能公链,在牺牲了去中心化换取性能之后获得的追捧,因为用户去中心化无感知,更看重财富效应,大户或者机构需要的是收益或资管需求。用户规模化扩大、分层带来的对去中心化的进一步弱化。
在这样的格局下,Solana 如此强势,具备虹吸效应的情况下,比特币 L2 应该如何定位?它的使命是什么?我们可以回到最初的观点,即让 BTCFI 在去中心化的世界里发生,这包含了我们需要做的若干事情。首先,我们需要走通业务模型,真正需要有业务,而不是仅仅依赖传统三件套。在追求财富效应的大环境下,三件套不可能满足用户。我们需要解决真正的问题,或满足这些追逐财富效应的用户的需求。
我们究竟要满足谁的需求,解决谁的问题?答案是 BTC 持币人,无论是机构还是散户,他们的需求无非是资管需求,将链下资产搬到链上。第一步,我们要跑通业务模型,如Trading、Lending、Staking等应用。因为这些需求本来存在,我们要做的就是通过技术把它们搬到链上。链上有实打实的优势,如自托管、免KYC、中心化风险。
第二步是要解决安全性问题。比特币 L2 的一个重要使命是解决如何让 BTC 通过安全的方式,或者说去信任的方式参与到一个可编程的环境里参与 DeFi。目前这个问题还没有被解决,BTC L2 必须肩负的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为什么要用BitVM落地的原因。
第三个我们的方案,那肯定就是 Trading 相关的。我们认为它需要有一个高频的环境,让用户去做交易,而大部分可持续的BTC Yield应用都得是去做 CeDeFi。原因在于只有通过 Trading 获取无风险套利的机会,再加上一些链上的策略,才能实现稳定的Yield来源。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认为一定要兼具高性能的特征,所有的公链都必须标配高性能的特质,没有的话基本上就是要被扫到垃圾堆里面去。
这几个使命对应了我们Bitlayer一开始设置的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就是跑通业务模型,找到 PMF,目前来看已经有一些生息类、期权,以及 Perp 和 Dex;第二个是我们正在做的 V2,重点解决安全性问题,包括桥、侧链变成Rollup;第三个是高性能的扩容,这个是我们下半年的工作重点。
总结下来,在当前用户分层的情况下,头部公链如 Solana、Base、BNBChain等必然会有非常强的网络效应,BTC L2有自己独特的使命,就是走通链上的业务模型、解决安全性问题和提供一个高性能的环境。每一条公链都必须找准自己的定位和要做的业务,而不是大而全。做出来一条链就有用户来用的时代已经过去,必须得找准自己的定位和特定的领域,然后去在这些领域里面形成网络效应,解决特定的问题才有机会。谢谢。
raychief.eth:Kevin 总结得特别好。各位听众在听我们今天的硬核分享时,不要忘了关注 Bitlayer 中文、ChainCatcher 和各位嘉宾的X账号。感谢大家在元宵节抽空收听本期 Twitter Space,希望基于 BitVM 的比特币生态项目方能越走越远,能在生态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我们今天的 Space 就到此结束,祝各位元宵节快乐,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