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长期来看 以太坊这个价位一定套不住
485 2025-02-15
最近,币安出售了约80亿美元的加密资产储备,引发了市场的广泛讨论。市场普遍认为,币安的加密资产抛售只是常规操作,目的在于计提利润。然而,事实似乎并非如此简单。
首先,此次套现规模高达80亿美元,超过了2024年2月11亿美元的7倍之多。如此大规模的资产抛售,可能有两大原因:一是美化财务报表,二是进行大规模的股东权益分配。前者或为股权融资或股权转让做准备,后者可能涉及重要股东的套现行为。
其次,减持后,币安的BTC持仓量从46,896枚减少至2,747枚,降幅高达94.1%;ETH持仓量则从216,313枚锐减至175枚,降幅达到99.9%。清仓式减持压舱石资产,表明币安对未来的市场行情较为悲观。
值得注意的是,币安的大规模减持主要发生在1月份,这也为市场在2月初的闪崩提供了合理解释。然而,消息永远服务于资本的布局。在如此低迷的市场环境下,大肆渲染币安“跑路”的利空消息,其背后的意图已不言而喻。有意思的是,1月份被币安清仓的ETH,在2月份初被美股ETF大量抄底。
在过去一年多的时间里,比特币的上涨主要得益于其作为新型储值媒介的崛起,而Solana的热度则是由PVP资金盘持续推动。尽管两者的参与群体不同,但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上涨主要由资金驱动,而非技术创新。这导致本轮牛市中,依赖基本面的以太坊和山寨币表现不佳。然而,技术创新的速度难以预测,就像在DeepSeek诞生之前,市场几乎无人相信中国能开发出性能接近但成本远低于ChatGPT的大模型。因此,尽管我们无法预测区块链0-1的突破会何时出现,在相对的低点买入并长期持有仍是明智的选择。
在2月3日的暴跌中,ETH兑BTC汇率一度触及0.0237,创下近5年来的新低,价格几乎回到2020年牛市启动前的水平。如果从2022年9月1日计算,ETH兑BTC至今已经累计下跌了73%。这种级别的跌幅历史上仅有2018年-2019年出现过。但此次下跌之后便是中期大底。
尽管L2的分配制度存在一些小瑕疵,同时以太坊基金会的表现也被认为不够积极,但这些并未动摇以太坊的核心竞争力。到目前为止,ETH的基本面依然稳中有进。
自2023年11月以来,无论ETH价格如何波动,以太坊网络的TVL(总价值锁仓)始终保持稳步增长。即便在1月31日至2月3日暴跌期间,以太坊网络的TVL也未出现明显下跌。这表明,以太坊网络的长期需求增长(无需任何补贴)依然存在,而当前的低迷主要是由于行业总需求不足。
尽管在坎昆升级之后,Layer 2 的交易费用下降了 10倍到100倍,以太坊单位TVL创造的网络费用环比出现了明显的下降,但单位TVL创造的交易量(包括L2)却呈现爆发性增长。这反而表明了坎昆升级后,单位TVL创造的网络价值出现了巨大的提升。总之,在不牺牲去中心化的前提下,降本增效一定是保持公链竞争力的核心要素。此外,历史上,大量的创新都是从降本增效开始。因此,评估坎昆升级和L2扩容的战略意义,应该着眼于长远的发展,而不应该只盯着短期微小的网络费用波动。也就是说,以太坊过去进行的大规模基建和降本增效计划都是在为行业奇点的到来做准备。
虽然以太坊在本轮牛市中的表现不尽如人意,但在市值前100的代币中,它目前仍然跑赢了88%的项目,这凸显了山寨币整体表现的糟糕程度。根据TradingView数据,山寨币(剔除市值前十)的市值占比从2月1日的9.8%下跌至2月3日的7.8%,刷新了近3年来的最低纪录。目前,绝大多数山寨币的估值已低于历史分位数的80%,价格仍处于历史分位数的90%以下,这意味着大部分山寨币的估值已经回到了比特币15,500美元时的水平。
当前,越来越多的人认为,只有比特币才真正代表区块链的最终价值,而其他大多数区块链项目最终可能只会成为时代的记忆。然而,根据历史经验,当一个板块从“杀估值”进入“杀逻辑”的阶段时,通常意味着该板块的低点已经出现。当然,笔者始终强调山寨币中只有大约5%的币种具有长期价值,它们基本都是各个领域的细分龙龙头。
历史上,每一次崩盘后的信心重建通常都需要经历漫长的时间,甚至中间可能还有第二次甚至是第三次探底。我们所要做的是,在低点分批建仓,等待新周期的到来。
在山寨币的操作上,投资者关注什么类型的交易机会,主要取决于个人的风险偏好和益预期。对于稳健投资者而言,我认为头部交易所的平台币仍具有一定的安全边际,毕竟目前的估值和成长性还是非常不错。在这一轮上涨中相对落后的 ETH 也可以考虑,毕竟 ETH 质押解禁和混合型加密 ETF 的推出还是能够带来不少增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