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AI Agent赛道几大"确定性"趋势
394 2025-01-15
9 月 12 日,Coinbase 上线封装比特币代币 Coinbase Wrapped BTC(cbBTC),已在以太坊和 Base 上运行;时隔一个月,10 月 17 日 Kraken 也推出封装比特币产品 kBTC,在以太坊、OP Mainnet 上运行。
两家全球性头部交易所,短时间内相继推出类似的新业务,且 cbBTC 在过去一个月的数据表现也堪称亮眼,这一系列动作究竟意味着什么?背后又到底可能隐藏着怎样的深层次考量?
经历过 2020 年 DeFi Summer 的老炮们一定对 WBTC、renBTC 等封装比特币并不陌生,彼时趁着链上流动性盛夏,关于释放比特币资产流动性的尝试有很多,其中最主要的一种就是通过 ERC-20 封装代币的形式,跨链到以太坊(EVM)生态:
譬如彼时最火热的 renBTC、WBTC、tBTC,用户可以质押 BTC 获得对应的封装代币,从而作为流动性桥接至以太坊生态,通过与以太坊生态耦合来参与 DeFi 等链上场景,扮演了将比特币流动性带入 DeFi 和以太坊生态的旗手角色。
只是一轮轮牛熊过去,大部分昔日的明星项目相继折戟沉沙。
WBTC 属于封装比特币赛道的老牌玩家,伴随着 2020 年以太坊 DeFi 生态的井喷式发展,比特币作为圈内最优质资产的需求也开始出现,尤其对「巨鲸」和「古典玩家」而言,WBTC 等最初一批的封装比特币让 Holder 手里的 BTC 不能再是「非生息资产」,相反可以在一定风险权衡之下参与 DeFi 各类使用场景。
某种程度上 WBTC 也经受住了书轮牛熊下的市场和时间考验,从数据维度看,目前全网共发行了超 14.7 万枚 WBTC,总价值逾 100 亿美元,也说明了市场对 WBTC 的信任与需求。
来源:WBTC 官网
只不过近期 WBTC 也遭遇了一轮信任危机——8 月 9 日,WBTC 托管商 BitGo 官宣与香港企业 BiT Global 设立合资企业,并计划将 WBTC 的 BTC 管理地址迁移至这个合资企业的多签,而有意思的是,这个香港企业 BiT Global 的背后正是孙宇晨。
这也由此引发市场对后续 WBTC 实控权安全性的汹汹物议,虽然孙宇晨回应称 WBTC 与之前相比没有任何变化,审计是实时进行的,完全由托管方 Bit Global 和 BitGo 按照与之前相同的程序进行管理。
但对于加密投资者来说,但市场仍疑虑未消,该消息首度曝光的一周内,仅 Crypto.com 和 Galaxy 就赎回了超 2700 万美元的比特币,而过去两个月 WBTC 的储备更是减少了近 7000 枚比特币。
归根结底,还是因为 WBTC 的储备资产多签权限要从 BitGo 转移到由孙宇晨控制的合资企业,而在只看托管商是否靠谱的中心化机制下,市场又对孙宇晨极度不信任,才引发了此次信任危机。
2020 年的 renBTC,是和 WBTC 各自代表了去中心化与中心化 BTC 稳定币解决方案的头部代表——它的整个发行过程较为去中心化,即用户将原生 BTC 存入指定的 RenBridge 网关作为抵押,RenVM 通过智能合约在以太坊网络中发行对应的 renBTC。
且项目方与 Alameda Research 关系相当密切,这也一度成为它的最大亮眼标签,但福祸相依,在 FTX 危机后 Ren 毫不意外地受到波及,不仅运营资金断裂,而且资金大规模外逃。
虽然后续也尝试了自救,但截至发文时,最新的对外披露进展还停留 2023 年 9 月的 Ren 基金会公告,现下来看,几乎相当于脑死亡。
来源:X
目前最有意思的还在运行的项目实践,应该就是 Threshold Network 的 tBTC 产品,其中 tBTC 用在网络上运行节点的随机选择的一组运营商取代了中心化中介机构,这些运营商共同使用 Threshold 加密技术来保护用户存入的比特币,简言之就是用户资金由运营商的多数共识控制。
截至发文时 tBTC 的总供应量超 1.2 万枚,总价值近 8 亿美元,而半年前则只有约 1500 枚,增长还是相当迅速。
来源:Threshold Network
总而言之,各家方案的竞争,本质上还是围绕资产安全这个核心,而伴随着此次风波 WBTC 揭开了去中心化稳定币市场需求的盖子,未来无论是 tBTC 还是其他类似的项目,都需要在保障资产安全的基础上,不断完善自己的去中心化设计,以满足市场和用户的需求。
根据官方描述,cbBTC 及 kBTC 的铸造/销毁机制和 WBTC 大同小异,只不过前者的资金托管由 Coinbase、Kraken 交易所直接提供信誉背书,而后者则是 BitGo 及最新的孙宇晨。
此外最大的不同点,就是大大降低了普通用户参与门槛——用户无需在链上先持有比特币,然后向承兑商进行 BTC 转账来完成 WBTC 兑换,而是可以直接在交易所账户内完成该操作过程。
来源:WBTC 官网
以 cbBTC 为例,当用户将存储在 Coinbase 中的 BTC 转移至 Base 或以太坊网络时,会自动触发 BTC 与 cbBTC 之间的 1:1 兑换,在目标地址上铸造出相应的代币;反之,系统会销毁这些代币并从 Coinbase 储备中释放等量的 BTC 到用户的比特币账户中。
而 kBTC 的铸造/销毁过程也是完全在交易所账户内闭环,用户必须在 Kraken 账户内持有 BTC,才能进行兑换,如要将 kBTC 兑换回比特币,就需将 kBTC 存入 Kraken 账户。
说白了 Coinbase/Kraken 承担了 BTC 和对应封装代币双向兑换的路由节点的职责,也便于他们统筹自己的用户资源和流动性。
同时 Coinbase 还聘请了 OpenZeppelin 对 cbETH 智能合约(链接)进行审计,kBTC 则选择由外部安全审计公司 Trail of Bits 进行审计,二者都强调其托管流程和透明度。
甚至 Kraken 表示每枚 kBTC 代币都由怀俄明州特许的 SPDI(特殊目的存款机构)Kraken Financial 持有等量比特币 1:1 支持,用户可以随时在链上验证 kBTC 的储备情况——截至发文时其托管地址持有 100 枚 BTC,应为测试交易。
来源:mempool
不过相比于 WBTC 赶上 2020 年的 DeFi Summer 并历经数轮牛熊后才坐稳了生态版图,cbBTC 和 kBTC 可谓含着「金汤匙」出生:
Coinbase 甫一推出 cbBTC,就与多家主流 DeFi 协议和平台建立紧密合作关系,包括主流 DEX(Uniswap,Curve,Aerodrome 等)、借贷协议(Aave,Compound,Spark 等)、收益金库等,不仅为 cbBTC 提供了广泛的生态支持,也为用户提供了更多样化在链上使用比特币的方式;
而 kBTC 的首批合作伙伴也包括 deBridge、Definitive、Gauntlet、ParaSwap 和 Yearn,持有者可用于以太坊和 OP Mainnet 上的各种链上活动;
有意思的是,截至发文时,在费用结构 Coinbase 和 Kraken 都不对铸造/销毁操作收取任何费用——用户从 Coinbase 提款 cbBTC 时只需支付提现费用,而 kBTC 则在存款和提现时分别额外收取 0.05% 0.00001 ETH(OP Mainnet)的费用。
Dune 数据显示,截至 10 月 20 日,整个封装比特币赛道中,WBTC 以 63.7% 的市场份额占据绝对优势,而推出刚满 1 个月的 cbBTC 占比仅 3%。
但不可忽视的是,自 WBTC 信任风波之后,情况发生了变化——在活跃的 WBTC 替补者中,cbBTC 占比高达 37%,势头极为凶猛,展现出了强大的发展潜力,为本来循规蹈矩的封装比特币赛道注入了新的活力。
来源:Dune
同时据 IntoTheBlock 披露数据,cbBTC 发布两周后,交易量就占到封装比特币总交易量的 49%。
总的来看,cbBTC 的推出确实是有效盘活 Coinbase 内庞大的存量 BTC——Arkham 数据显示,Coinbase 交易所比特币余额当前高达 98 万以上,价值逾 670 亿美元,而这些 BTC 一直处于闲置状态:
由于价格波动比其它山寨资产低,拥有足够的安全边际,且铸造/销毁过程需要多步链上操作,所以相较于 DeFi 等复杂的链上乐高组合玩法,很多普通用户没有动力也不敢冒着风险将太多 BTC 跨链到以太坊生态去博未知的收益。
来源:Arkham
因此 2020 年以来封装代币+EVM 的形式并未做大,总体吸引的 BTC 资金流入有限,而 Coinbase/kraken 的新玩法,等于大大简化了普通用户的铸造/销毁的门槛,同时对用户来说,日常使用的交易所也能给与更直观的品牌背书。
因此叠加 WBTC 的信任风波,cbBTC 自然而然地盘活了这些交易所沉淀资产,为 BTC 这份「非生息资产」提供了近乎原生且稳定的更高收益,将其转化为生息资产,在此基础上再将其引入更广泛的链上使用场景,从而整体盘活 Holder 们手中的 BTC 这个最优质、体量最大的加密原生资产。
此外,还一个被市场忽略的观察角度:早在 3 个月前的 7 月 16 日,作为参与偿还 Mt.Gox 债权人的加密货币交易所,Kraken 便从 Mt. Gox 受托人处收到了债权人资金(BTC 和 BCH)。
其中 Arkham 链上数据显示,Kraken 关联地址共计收到约 48,641 枚 BTC(目前价值约 33 亿美元),随后陆续分拆到其他交易所存款地址。
这也就意味着,无论后续收到 BTC 分配的债权用户,是选择继续持有还有直接(全部/部分)抛售,对 Kraken 来说,都是一个其它交易所并不具备的巨大挑战和机遇——如何通过一种有效的业务形式吸引这份高达 33 亿美元的 BTC,直接将其转化为留存 Kraken 内的沉淀资金,甚至藉此吸引更广泛的 BTC 持有者。
因此 kBTC 的推出,便很有可能是 Kraken 基于该思路的一种战略性业务试水——通过提供 ERC-20 形式的 EVM 兼容封装比特币,赋予 BTC 流动性和更广泛的链上交易场景,从而吸引债权用户将他们的 BTC 留存在 Kraken,并转化为沉淀资金。
某种角度上说,1.34 万亿美元体量的比特币(2024 年 10 月 20 日最新 CoinGecko 数据),正是加密世界最大的「沉睡资金池」。
所以从 BTC 进入 DeFi 各类场景这个需求出现后,安全靠谱的跨链桥梁就成了首当其冲的核心因素,尤其对广大的比特币「Holder」,手握重金,安全顾虑是导致处于观望姿态的第一原因。
因此谁能保证绝对安全、体验便捷的 BTC 跨链方案,谁就有可能成为 ERC-20 比特币这个未来可能至少千亿量级市场的下一个「Tether」,在此背景下,Coinbase 和 Kraken 作为其中率先试水的交易所玩家,确实凭借着自身的业务基础和市场影响力,为用户提供了一定程度上更便捷的 BTC 流动性服务,也是发挥已有优势进一步拓展产品线的新业态,只是令人好奇的是,为什么像 Binance、OKX 这样的大型交易所却迟迟没有推出类似的封装比特币产品?实际上,合规性问题可能是一个重要的障碍——Coinbase 和 Kraken 都在合规性方面有着较强的基础,这使得它们能够在监管严格的环境中推出新产品。
而对于币安等交易所来说,尽管它们在全球范围内拥有庞大的用户基础和市场份额,但在某些地区的监管问题仍然是一个不小的挑战,那从这个角度看的话,像 HashKey 等香港持牌交易平台,由于严格遵守监管要求,在监管日益严格的背景下,反而有望成为数字资产交易平台格局洗牌的核心变量:
以 HashKey 为例,作为香港首批获得虚拟资产交易牌照的交易所之一,必须严格遵守香港证监会的监管要求——采用冷热钱包分离的方式,98% 的资产存储在冷钱包中,2% 存储在热钱包中,并引入专业保险机构承保用户资产,在合规方面为用户提供更多的保障。
此外基于香港及其它司法管辖区的牌照,HashKey 等持牌所也完全可以像今年 4 月 30 日新推出的加密 ETF 业务一样,结合自身的监管优势和市场需求,开发出符合市场预期的创新产品,这样既为自身提供了业务升级的切入口,也为用户提供了更多的流动性和使用场景。
总的来看,通过借鉴 Coinbase 的模式,其他交易所完全可以考虑推出类似的产品,只是在合规性日益重要的今天,像 HashKey 这样的持牌合规交易所在资产托管和客户资产保护方面有着严格的合规审查和风险管理,相比之下具备更大的发展潜力和市场竞争力。
小记
1.34 万亿的沉睡资产,导致资金效率无疑是贯穿比特币生态的核心议题。
而 cbBTC、kBTC 等基于交易所业务的封装比特币解决方案,某种程度上可以类比为比特币流动性进一步释放的「基建工程」——使交易所在赋予比特币流动性的基础上,进一步成为连接比特币生态与多链应用生态的智能路由。
这也是一场围绕比特币生态的新交易所竞赛方向,目前由 Coinbase、Kraken 领跑,主流离岸交易所等则因合规性方面的考量,行动相对谨慎,这或许也将成为合规与非合规交易所在新业务拓展上的一个缩影:
随着全球监管力度的加强,未来市场可能会围绕合规性进行一次新的格局洗牌,无论是封装比特币还是稳定币、RWA 等新业务,像 HashKey Exchange这样严格受监管的持牌交易平台,不排除将扮演越来越关键的角色,值得关注。